作者:admin /2021-01-05 09:26/ 阅读量: 次
\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img src="/uploads/allimg/210105/09450JF9-0.jpg" />\u003c/p>\u003cp>风风雨雨又一年。年终岁尾,回眸过去的360多个日日夜夜,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铭记。\u003c/p>\u003cp>2020年,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疫情下,线下经济生死存亡,激活线上经济成为最重要的救急手段之一。此时,金融科技力量凸显,赋能普惠金融、小微经济。与此同时,金融业迎来强监管,既创新又合规成为金融科技下半场发展主题。\u003c/p>\u003cp>这一年,P2P行业整体清零,第三方支付一片水深火热,网络小贷公司重树行业格局,消费金融市场迎来巨头入局,互联网保险新规正式下发,巨头们开启信用支付战役……\u003c/p>\u003cp>这一年,科技不仅使生活更便捷,也带来行业垄断与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比如中信泄露喜剧演员池子个人信息事件,氪信等大数据公司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美团大数据杀熟……\u003c/p>\u003cp>风风雨雨又一年。年终岁尾,回眸过去的360多个日日夜夜,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铭记。\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1\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1.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个人授信最高20万\u003c/strong>\u003c/p>\u003cp>银保监会于7月中正式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从商业银行、助贷平台、借款人等多个层面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给予了正名,也填补了助贷和联合贷的模式。\u003c/p>\u003cp>办法规定,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对此,微众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个人消费贷上限。\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2\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网络小贷新规让全国性牌照成稀缺品\u003c/strong>\u003c/p>\u003cp>11月2日晚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小贷和金融机构联合贷出资比例;同时对网络小贷牌照作出明确划分,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牌照,地方性小贷10亿元的注册资本,跨省级小贷甚至要50亿元的注册资本,而且跨省级需要银保监会批准。过渡期为三年。\u003cbr />\u003c/p>\u003cp>此意见稿对市场影响巨大,受影响的不只是蚂蚁集团等这样的巨头的业务模式,更多的中小小贷公司将会面临生存挑战。\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3\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最高法划定4倍LPR新民间借贷利率红线\u003c/strong>\u003c/p>\u003cp>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修改《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民间借贷新规”)的决定,民间借贷新规以每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LPR的4倍为标准取代了原民间借贷司法解释中规定的“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司法保护上限。\u003c/p>\u003cp>对此,业内展开了一场民间借贷新规提出的司法保护上限适不适用于金融机构的讨论。在法院判例中,也分成了两种处理方式。业内普遍认为,利率下行是大趋势,只是金融机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4\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P2P网贷机构清零\u003c/strong>\u003c/p>\u003cp>12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出席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时提及:到11月中旬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全部归零。\u003c/p>\u003cp>从国内第一家P2P公司拍拍贷2007年6月成立算起,到2015年行业高峰时全国5000多家公司运营、行业年交易规模近3万亿元,再到爆雷潮,最后终于清零落幕,前后只不过短短13年。那些历史负担轻、动作快的平台,已经顺利清退、转型,像信也科技(拍拍贷)、小赢科技、洋钱罐等目前已经转为助贷机构。但也有平台还有上百亿的余额存量尚未处置,部分平台甚至还没有清退方案。\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5\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互联网存款产品遭集体下架\u003c/strong>\u003c/p>\u003cp>11月以来,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多次表示,互联网存款的流动性特点有别于传统储蓄存款,风险管理和监管要能跟得上这类业务实质是“无照驾驶”开展金融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之后,浙江银保监局明确要求辖内各类型银行机构不得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与其他第三方中介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已经开展合作的,即日起下架相关存款产品,终止合作。目前,蚂蚁集团、腾讯理财通、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携程金融、陆金所、滴滴金融等十余家互联网平台也纷纷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u003c/p>\u003cp>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表示,银保监会支持商业银行在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展线上存款业务。\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6\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巨头开启信用支付战争\u003c/strong>\u003c/p>\u003cp>虽然信用支付早已是一分为二的局面被蚂蚁集团花呗、京东白条瓜分,但不少巨头们仍想挤进来。近日,微信上线分付、支付分,美团上线月付,滴滴上线月付,乐信上线乐花卡,360数科上线微零花,字节跳动上线放心花,微众银行上线we2000 。\u003c/p>\u003cp>除此之外,头条、微信、蚂蚁重启备用金战争,无论是备用金还是信用支付,目的是为了链接更多场景,积累用户包括消费行为偏好、履约能力等信用数据,进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7\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多个场景金融爆雷\u003c/strong>\u003c/p>\u003cp>2020年多个场景金融发生暴雷,头部互联网长租公寓蛋壳公寓运营方资金断裂最终致爆雷,累及多地租客无家可归;近期在线教育“学霸君”被传出“倒闭”,多名用户在投诉平台集体投诉学霸君,部分用户表示学霸君不能履约上课。同时也因为部分学员通过分期贷款形式上课,如今课不能上,还需要还金融贷款。\u003c/p>\u003cp>近年来,消费分期场景、医美、教育、长租公寓、二手车分期接连爆雷,平台(运营方)跑路,牵连到用户,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场景方风控问题凸显。\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8\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互联网巨头迎来强监管\u003c/strong>\u003c/p>\u003cp>因美团大数据杀熟事件,互联网巨头的垄断问题被推在台前,不久又遭到反垄断诉讼,被立案审理。阿里因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随后腾讯系、阿里、顺丰因违反《反垄断法》被市场监管总局各罚款50万元。\u003c/p>\u003cp>针对反垄断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我国对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金融科技及互联网平台公司是新事物,监管部门将一如既往鼓励、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遵从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守正创新。\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9\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持牌消金扩容提速\u003c/strong>\u003c/p>\u003cp>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陆续开业,截至目前国内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达到27家。此外,2020年9月,银保监会分别批准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u003c/p>\u003cp>11月,消费金融行业盼来了政策的"东风"。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规定可以适当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至不低于130%,鼓励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包括ABS和二级资本债等。\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10\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互联网保险新规下非保险机构很难“打擦边球”\u003c/strong>\u003c/p>\u003cp>12月14日,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强调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等原则,将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定义,以及实践中存在非保险机构“打擦边球”、涉嫌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等情况作出明确规定,旨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水平。\u003c/p>